麻豆成人国产电影传媒一区

您现在的位置:东台中学 >> 教研经纬>> 论文集锦>> 正文内容

提高对“学困生”的关注自觉

——基于高中阶段学困生的理性思考与策略初探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19日 点击数:
对于学困生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 1896 年西方摩根的研究,他主要从神经学、医学角度将学生学习成绩差,特别是阅读上的困难,归因于大脑损伤的结果,这种神经学模式后来被心理学模式取代,并逐步的趋向教育学领域。我国对学困生的研究和关注起步比较晚,这与我国的教育体制有莫大的关系,因为升学的压力、考试的指挥棒容不得我们教育者去关注那些 毫无希望 吃力不讨好 的学生身上,所以更多的时候学困生是被老师、被教育、被社会边缘化了。

2.学困生存在必然的理论视角:

1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美国着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艾里克森(E.H.Erikson19021994)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婴儿前期、婴儿后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人前期、成人中期和成人后期八个阶段,不同阶段都存在特定的危机

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期这一阶段是儿童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阶段,出现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其潜在的危机包括勤勉性的扩散,不能专注于工作或学习。由此可见,高中阶段出现学困生是不同群体在学习与交往中出现的必然分化,其实质是自我统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的外在表现。

2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认知发展理论创始人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认为: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即调节个体(成熟)与环境(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图式的一种新建构,使认知得到发展。

高中相对小学和初中,无论是个体(成熟)、环境(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还是自我调节作用都有很大的不同,这也使得很多原本在小学和初中的佼佼者,一旦进入高中的学习和生活,难以适应调节,出现学困现象。

3.学困生存在必然的现实渊源:

只要有学校,有学生,有教育,就会有学困生的存在,这一点是绝对的。教育者首先要承认这一群体的存在,并准备为之转化竭尽所能,相反,一味的埋怨和不满,只会增加我们教育的被动和对教育职业的倦怠!当务之急,我们应不遗余力的在原本沉闷的教育氛围和学究习气与墨守陈规的夹缝中寻求产生学困生的现实土壤,并以我们的良知影响之、更改之、去除之。

共6页 您在第3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10181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