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成人国产电影传媒一区

您现在的位置:东台中学 >> 教研经纬>> 论文集锦>> 正文内容

对体育教学中几个热点问题的探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5年03月09日 点击数:

一、学科特点的再认识

重新论识体育学科的特点,强调体育是一门科学,这是由经验体育向科研体育转变的显着特点。体育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技艺性,科学研究的是客观规律,而技艺则强调的是主体意识,科学的思维是以求同思维为主,而技艺思维则以求异思维为主,发展科学的方针是百家争鸣而寻求统一的真理,而发展技艺的方针是百花齐放,既可以形成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我们在探索身体健康发展的生理规律时,在探索运动技术的力学原理方面,理应遵循科学的原理,但在课程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方面则强调根据主体意识,这种差别是技艺类课程和纯科学类课程的最大差别,也是体育学科与理化学科的最大差异。问题是我们在学科研究中过多地强调了科学性,而忽视了艺术性,因而常用客观规律的唯一性来认识和处理体育教学中的问题,最终形成了统一课程,分类齐全的教材和划一的课的结构及标准化考核要求,忽视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这一切都应该是课程改革的对象,如果我们的体育与健康课仍停留在传统教育教学的观念上,不思改革、不求发展、无疑将大大削弱体育教育教学的内涵。

体育教育还是一种情意类课程,所有学科都是以遵循认识规律为特征的。数、理、化学科基本上是探究客观规律,语文、政治、外语在人的主体意识得到改善的同时,也要探求客观规律。但是音乐、美术、体育虽然也包含了探求某些客观规律,但更多地是完善主体意识,当今的教学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意识态度、团队精神等,均是人所必要的非智力因素,而体育正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最佳课程。

体育学科具有科学性、技艺性、情意性所反映的各种特征,使它具备了区别任何学科的特色。因此,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方面也应该有自己的特征。

二、体育课程模式向多元化转移

我国的体育教学长期以来受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影响,无论是把知识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还是把增强体质作为中心任务,始终没有走出叁中心的怪圈,既以教师为中心、以大纲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全国一个大纲、一套教材、一个模式制约着学校体育的发展。近几年来各地各类学校在体育学科特征的探索中,建立了不同风格和流派的课程模式,提出了课程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方法快乐化、课内外一体化的改革思路。我校于1998年构建的“一主多选”教学模式,既保证主教材的教学又顾及学生对自选教材的兴趣,使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彼此融合与互补来完成课的教学。通过几年的实验性研究,于20014月完成了结题工作,我校被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表彰为“优秀实验学校”,实验课题被专家组评为“优秀级课题”,学校分管校长和课题组负责人被中国体育科学会表彰为“全国学校体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实验性研究的初步成果,为我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开了好头,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我校课堂教学形式的变革,尚缺泛完整性和系统性,资料积累尚不完善,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能力,体育文化素养,运动潜能的开发,自我锻炼能力与习惯,终身体育思想等尚未达到理想的目标,需要在今后探索中努力提高教师的思德修养、钻研能力、吃苦精神,创造出适合于我校体育教学的特色。

叁、在推广“快乐式”的同时正确评价“传统式”体育教学

对“快乐式”和“传统式”两种体育教学模式,都应用历史的视角和正确的观点加以评价和鉴别。

1.“传统式”教学

“传统式”教学的目标定位单一,在生物体育观的思想指导下“以体为本”进行教学,形式保守,成人化、公式化和刻板化的教学,严重抑制了青少年学生活泼开朗、爱玩好动的天性和本能,也压抑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个性特长、实践能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内容陈旧,方法落后,影响了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厌学情绪、逆反心理及对抗行为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运动技能不高,特长能力不强,导致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进入社会后生活质量下降。

但“传统式”体育教学具有许多亮点,如“传统式”十分注重遵循体育的基本规律,即认识规律、技术的形成规律、生理机制活动规律,还十分关注学生的组织纪律性的培养和意志品质的磨练,这些对现今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青少年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舍弃其不利因素,保留、继承甚至发扬其精华部分。

2.“快乐式”教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快乐体育”是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教学思潮,80年代影响到我国,“快乐体育”是一种从终身教育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兴趣为先导,从情感入手,对学生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一种全新的体育教育思想和形式,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把全面育人视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其特征有以下几点:(1)快乐体育是通过体育体验运动的快乐感,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是区别其它活动不能替代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举例)(2)快乐体育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同等重要,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3)快乐体育使学生在欢乐中学习知识、技术、增强体质、塑造个性、发展特长。

有人把不负责任的体育课称之为“放羊式”的课,快乐体育是否也会陷入这一教学的误区。我们认为在教学中抓住以下四个方面,快乐体育就能沿着正确轨道实施。(1)针对性:从学生的情感需要、人格需要、身体需要出发,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在自身愿望的需要上;(2)实效性:不仅要重视活动形式上的快乐,更应着重内在内容的实效性,既要在近期目标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激发兴趣,掌握方法,提高能力,满足成功感,又要在远期目标中形成终身意识,发展自我锻炼的综合能力,使体育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体育伴随人生;(3)竟争性:体育运动具有营造良性竟争环境,“快乐体育”中的竟争性能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技能、战术、非智力因素和提高心理素质,进而获得勇敢拼搏、顽强进取的良好个性,达到进一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4)可控性:“快乐体育”教学充满挑战性和创造性,学生自觉自主的学习和创造性活动的开展,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涵,同时对教师的组织与管理增加了难度,教师很难控制学生个体学习的需求,对指导和保证练习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控制教学过程的动态发展,协调好师生之间信息交流与反馈,使“快乐体育”具有可控性是实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四、抓住主要因素  提高教学质量

1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己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具有主体性的人才能主动积

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在社会发展中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学习效能的主要因素。学生在课内外练习中表现出个体学习效果的差异,主要根源是学生学习主体性发展的差异。

从体育的角度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要来源于学生自身潜在意识因素和后天学习环境的直接影响,此种潜在意识决定了学生自觉参与体育学习的主体水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参与练习的独立锻炼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组织活动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受诸多社会环境的影响,(1)学生文化学习负担过重升学压力过大,学生的精力偏重于文化学习,投放到文化课程之外自主锻炼时间较少,影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2)独生子女家庭的到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更迫切,包办代替因素过多,学生对家庭依赖性较强,主动参与学校、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3)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状况,有时直接影响学生在运动中主体性的表现能力,身体素质与技能越强,主动学习与练习的兴趣越高,学习效果越好,反之,体质与技能较弱的学生感到技不如人,不愿意在公共场合中表现自己,主动学习与练习的兴趣逐渐淡化,学习效果较差。

“一主多选”教学模式客观上增加了学生自主性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在选项课中能轻松、愉快地参加自己喜欢的练习项目,在相互交流中增强合作能力,在相互竞争中提高运动技能,在自我追求中发展个性。

2.学生练习的有效时间

体育教学讲究精讲多练。对学生而言,学习效果的差异,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学习时

间与实际耗费学习时间的差异所致,就是说实际练习时间是提高学习效能的主要因素之一。课堂教学时间是给定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练习时间是可变的,如何在给定的教学时间内缩短组织教学的时间,增加学生学习和练习时间,已成为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重点。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时间并不等于有效的练习时间。学生时常被常规的教学方法与练习过程所束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浪费了有效的练习时间,运动量明显不足,从这一点来说,课堂教学个性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是增加学生练习时间的主要因素。

3.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

学校体育教育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具有特殊功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体育

的实践性、活动性和渗透社会活动的广泛性较之其它课程更具有直接的适用性,目前,虽然还不能完全被人们所理解,但随着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知将进一步加深。

1)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是课堂教学中的接受能力和潜在课程中自学自练能力。而学习能

力的高低,受学习兴趣、认知风格、技能储备、身体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其中主动学习是提高学习效能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对部分学生选项内容提出强制要求,由教师组织他们进行该项的体能与技能的强化训练,使他们的学习能力逐步适应选项要求;另一方面开展选项练习的互教互学,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对提高学习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并形成一定的学习与练习氛围,学生在自我表现和相互竞争中逐步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再一方面加强体育课堂教学之外的组织与管理,提出新的学习目标与要求,学生通过课余时间的自学自练发展自己的能力,教师定期组织检查、评定。

总之,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学生自主练习和自我发展的不断追求是提高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

2)组织能力

体育活动中的组织能力是培养学生适应高校教育、走向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之一。包括个体参加集体体育活动的态度,对体育规则的理解和执行能力,对组织活动的目的、要求、方法及过程管理能力等。在“一主多选”教学模式实验中,采用同轨教学班级选项小组之间的多项竞赛活动,在活动类课程或星期六下午举行班级、年级间的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其中大部分竞赛活动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由学生自己组织实施,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3)评价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的评价能力,主要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叁个方

面。其中自我评价的能力最为重要,科学地自我剖析、客观地自我评价能找到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及原因所在,在教师的帮助下“对症下药”及时矫正,调节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另一方面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教学评价;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职业道德、教学方法做出综合评价,有助于教师改进,提高教学效果。相互评价;是指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在相互竞争中提高技能。对别人的评价能力,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自己认知水平。相互评价;也包括对心目中偶像的动作技术评价,如观看各类重大比赛的录像,畅谈自己的感受,从中受到教益,进一步明确自己新的追求和新的目标。

    以上是当前体育教学中的几个热点问题,我们的认识、体会、做法与分析不够到位,敬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