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经纬
整合开发课程资源 提高教师课程能力
教师课程能力,是指“教师自身所拥有并运用于课程活动中,直接影响课程活动实施,决定课程活动成效的能力。”成功的教师都在课程活动中显示出成熟的课程能力。
语文课程,蕴藏在万事万物之中,每时每刻之间。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现行的教育模式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采取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教师的课程能力。
一、生活中的资源。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因此语文教学要突破教室、课堂生活圈,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这广泛的空间里陶冶情操。旅游、参观、调查都是学习语文的形式。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街头、市场,假期随父母旅游一些知名景点或一些不起眼的小村庄,学生能把生活中的现实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即是语文学习。
日常生活中,有值得我们关注的知识。可以指导学生在茶余饭后关注手中的报刊杂志。有些报纸在编辑新闻时,没有认真了解词语的意思,就随便使用,结果造成错误,给青少年以误导。比如某某日报在介绍江苏沿海大开发时,为了突出东台的优越地位,说东台在经济发展和与世界接轨方面“首当其冲”,值得骄傲。“首当其冲”这个词语的意思是“首先遭到灾难或攻击”,这地方显然是用错了这个词语。对这些不当的方面,如果我们能够认真阅读,并能够准确判断,就能够不犯或少犯类似的错误,从而提高我们自己的语文知识水平和语言修养。影视是学生喜爱且经常接触的,电影、电视剧的剧情结构、语言风格、背景材料,等等,引导得法,都可以变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好教材。我就要求学生在看影视之后的观后感中不但要记故事梗概,还要记好的台词语言,并尽量用自己的风格语言来进行评述。
要想在生活中提高语文修养,就必须更多的参与社会活动,经验告诉我们,必须让语文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当然,我们并不否定从前人的体验中获得经验,鲁迅说过,写强盗并非一定要作强盗,但我们不能以此作为远离生活的借口,把语文的教学活动孤立于生活之外,或者只重视语文教材,而忽略新鲜生动的生活。比如,这学期我们高二年级布置了一篇写人物细节的作文,有许多同学觉得没有鲜活的材料,我就指导他们在周日坐一次叁轮车,或到菜场看一次买菜的阿婆如何与商贩还价,或到国贸大厦门口逛一圈。那次作文果然是亮点频出。
某家电视台生活频道的广告词很有特色,“生活频道,第六种味道”,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不仅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更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教材中的资源。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材之间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有一个体系。我们如果认识到这一规律,并灵活地加以运用,往往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前,音频视频、网络等新型的教学媒体广为教师所用,而教材本身的助读系统和教材的二次开发和深度开发却经常被忽视。
如语文读本,甚至有人认为是可有可无,实际上它是课本的好好补充。如《珍爱生命》专题选入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但只是前半段,而在配套的读本当中,就补充了《我与地坛》的后半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如果能注意到这一点,将必修与读本的内容相结合,一定能促进学生的理解,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如课本上每个专题前都安排了前言,它也是帮助我们概括性地了解专题内容的钥匙。一些概念性、结论性的总结也在其中体现。如我们高二现所学的《唐诗宋词选读》第一专题《“风神初振”的初唐诗》的前言,介绍了初唐诗歌形成的历史背景,创作风格的脉络,介绍了“初唐四杰”及其诗风。这些无疑对学生在本专题的学习非常重要。
此外,有个小小的环节,一不小心就会错过,就是课本里的插图。这些插图大都出自名人之手,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其价值都很高。我们着实应该把它们看作教学的一部分内容,认真地研究。插图是文字的补充和注解。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所附的荔枝全貌图及结构解剖图,就有效地帮助学生形象地把握住了荔枝的形态及其内部结构。另外,教材中好多插图都形象地展示了自然美和社会美,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热爱祖国的山川河流、热爱美好生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于教材中诸多的肖像更是社会美的一种反映。
值得一提的是,对教材资源的二次开发要有一定的宗旨和目标,不能漫无边际。例如笔者在某中学听了一节《胡同文化》,一位教师人为地把它变成了一次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研讨会,课堂内容扩展了,课程资源开发了,但这决不是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而是完全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宗旨和目标。所以,对教材资源的二次开发一定要有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材的特点。
叁、学生也是资源。
实施新课改后,学生敢想、敢说了,他们丰富的生活经验、奇异多彩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探索往往超出教师预先的设计。面对新的情况,我们有时感到不知所措,难以驾御课堂。许多东西,学生甚至知道得比教师还要多,还要快。本想来个旁征博引,学生都已经知道了,本想讲个笑话,学生都已经笑过了。其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没有把学生也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在新课改中,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所提供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共融,努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努力将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现实资源。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思维方法、情感体验等。学生的思维方法、情感体验千差万别。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和情感体验,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法和独特体验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掌握的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引导学生开采已有的积累,大家相互交流,甚至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别人的影子。最近一次作文中,班上有位同学写了一件小学四年级的事情。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自己贪玩掉到石灰坑里,家里只有妈妈一个人,农村路坑坑洼洼,妈妈又不会骑车,于是只有90多斤的母亲背着80多斤的他狂奔5里路,送到镇医院。描写细腻感人,催人泪下。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他同桌的亲身经历,不一样的母亲,一样的母爱,到了自己的笔下,照样真实感人。
此外,教师在充分利用学生资源时候一定要注意到人文关怀。我在教《陈情表》这一课时,读到“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一句时,有一同学在低声哭泣,其他同学也听到了,大家表情凝重,也没有人议论。我当时还纳闷,因为课文才开了头,真正的煽情部分还没有到。课后我才了解到,原来这是个孤儿,从小经历坎坷,身世悲凉,性格很敏感,班上同学也知道。所以大家平时与她讲话都尽量小心,注意字眼。我心里很受触动,以后我在该班上课或与该生交流时也很注意谴词造句。
同时我也得出一个结论,新课程的价值观是建立在尊重生命、关怀生命的基础之上的。任何忽视人文关怀的教学都是有遗憾的教学。教师此时如果能注意到这一点,和学生一道努力形成人文特色的教学,语文教学就更富有生命力了。
总之,我们作为课程改革组织者、实施者、创造者,我们提高课程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