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天地
德育工作中的情感教育
教育需要创新,教育创新的重点是教师的创新,教师创新的前提是转变观念转变角色。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教师的情感品质对学生的接受心理有着铭心刻骨的影响。除了优秀的情感品质外,我们还必须培养自己驾驭情感的能力。只要我们重视情感教育,使德育教育润入心田,就能促使学生全面地健康发展
主题词 创新教育 情感教育 情感品质 驾驭情感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同时进一步提出了“教育创新”这一伟大命题,将教育创新摆在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教育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在推进教育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基础。只有教育工作者敢于创新,才能促进教育的改革,才会有相应的教育方式的产生。
教师创新的前提是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一是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在以促进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同时,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和健康发展。二是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引导者以及具有各种能力和富有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教师创新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在目前的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笔者注意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的接受心理健全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等外部因素。其中忽视情感投入是学生接受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致因,因而优化学生的接受心理已成为我们教育教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工作。
笔者认为,重视情感教育,可以优化学生的接受心理。中国有句古话:亲其师,信其道,亲其人,听其言。教育必须渗透感情,接受务必伴随真爱。伴随真挚情感的教育是打开学生心灵通道的钥匙。教师多一份情感投入,学生道德潜能就多—份挖掘,教师多—份关心,学生就添—份信心。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和期望只有通过情感这个载体,才能冲破学生接受心理的大门,唤醒学生的求知本能,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达到教育的目的。而情感教育本身,则要求教师具有优秀的情感品质以及驾驭情感的能力。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情感不仅有情境性且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始终处于意识支配的范围内进行,情感有两面性,首先表现在积极的与消极的体验上,其次表现为增力作用与消极的减力作用。情感是伴随感知、记忆、思维等。一个教师热爱教育、热爱所教专业、关爱每一个学生,遵章守纪,严于律已,对学生诚恳、尊重、平等、热情,往往能让学生产生满意与敬佩、羡慕、赞扬等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体验,发挥积极的增力作用。而我们有些同事,每一节都要进行默写或抽查,教者当堂评价,如果不过关就得罚做作业,学生在提心吊胆、惧怕和恐慌中度过一堂课。虽然这个出发点是对的,但由于缺乏必要情感品质,严而无度,反而让学生产生厌恶憎恨的情感,很难产生理想的接受心理,最终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投入不成正向关系。由此可见教师的情感品质对学生的接受心理有着铭心刻骨的影响。记得有一次发现,一些学生出现了一些不尊重他人的倾向,甚至对自己的父母老师也有些满不在乎,看到这种现象,我没有狠狠地批评他们,而是在班会时播放了着名演讲家邹越在一次全校家长会上的演讲来引导他们的情感。播放开始,同学还有嬉笑声,可是随着邹越老师那声情并茂的演讲,随着台下的学生一声声的呼喊“爸爸妈妈,我爱你!”“老师,你辛苦了!”台下的学生泣不成声,我们班的男生女生也由偷偷地抹眼泪到忍不住泪流满面。晚上的随笔中,学生纷纷吐露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表达自己对家人对老师对同学对祖国的爱。所以,好的引导情感的方式对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
除了优秀的情感品质外,我们还必须培养自己驾驭情感的能力。教育过程中学生前认知结构和行为习惯同教师的培养目标往往有一定的差距。遇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教师应冷静控制情绪,力求通过情境感染、调整、纠正或巩固其行为。本来,教师有针对性的表扬或批评极易深入到学生意识中,并唤起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效地强化正确的行为,纠正错误的行为,但往往由于情感失控,结果用得恰入其反。学生身上容易引起教师情绪冲动的事情很多,诸如经常迟到、自习课说话、上课铃响了教室未安静、课上吃零食。题目讲过了仍然有人不会,作业未按时完成、有抄袭的现象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教师不能简单地强制性要求,而应通过自身的智慧和品格,挚热的爱生情感和高超的教育艺术,设置出适合学生心理的情境,使学生产生由信而服的内心体验,打动其心灵,触动其灵魂深处。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关切的问候、和蔼的笑容、友善的招呼,真诚的赞扬等等。都能给学生以良好的心理体验。在集体操作中,要坚持把学生的尊重、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尊重爱护、给学生以良好的情感体验,才能优化学生接受心理的手段,激发和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
应遵循学生思想品质形成的规律,以情感为载体,滋育学生的悟性,引导学生进入“自我修养状态”。用社会道德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约束,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的品质,克服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陋习,需要经过长期的,多次、反复的教育和培养,教师切不可在学生“旧病复发”之际。简单地认为该生“不象话”、 “没救了”,否则,学生因你的情感注入而打开的心理接受通道又会重新关闭。师生互爱互敬,就会形成一种无声而又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教育严而有情,教而有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教育家无一不十分热爱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的天职.班主任要将对学生的关爱洒向每个学生,做到一碗水端平,不偏袒成绩优秀的学生或班干部,不迁就干部子弟或先富起来家庭子女,不嫌弃学习后进的学生。然而,对学生的关爱也不能搞绝对平均主义。我认为,下列几类学生特别需要关爱: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心灵受到创伤的学生、特困家庭学生,生病的学生等等。因为他们承受着比正常同学更大的心理压力,更需要教师关注的目光、亲切的微笑。
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当班主任很累,事情很多,很操心,有的时候还会很心烦,但是,当你看到讲台下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看到你的学生在你教育下有了很大的改变,当你被学生围着快乐地谈笑,当学生把你当成最好的朋友,当家长打电话来告诉你,孩子变得懂事听话了…… 那种快乐是无以言表的。班主任要用个人的魅力征服学生,要用自己的热情和朝气去感染学生。班主任工作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要想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朋友,要想得到每一个学生的信任,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但是,只要我们重视情感教育,使德育教育润入心田,促使学生全面地健康发展,我想,这个工作也会非常快乐,非常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