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经纬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构建多维体体育教学新观念
前言:毛泽东主席在1919年《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曾经指出:“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如今党和国家再次强调:“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党中央把“健康第一”确立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强调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并且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关心和重视。
《决定》指出了学校教育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的。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使我们的青少年具有强健的体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习惯、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衡量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开展得好与不好的最重要标志。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人认为“无病即健康”,只要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达标率”和体育“合格率”不低就可以了,而忽视了通过体育来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当然也有人把增强学生体质和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对立起来看,认为只要学生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其它都是无关紧要的,对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社会适应能力漠然视之。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对健康的概念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这种现状影响和干扰了“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全面贯彻,制约了体育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为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认真研究“健康第一”的内含与实质,形成适合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构建多维健体体育教学新观念。
一.树立增进学生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的观念。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是由学校体育的本质所决定的,也是学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最直接的体现。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可塑性强,学校体育应该为他们打下良好的体质健康基础,这不仅是他们在学生阶段完成学业和幸福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他们终身健康的需要。尽管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打下的体质健康基础,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但基础的好坏与未来的体质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常讲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那么首先必须认识到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体质健康基础,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树立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观念。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早就明确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技能与习惯养成等方面的能力;中央《决定》中又指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终身体育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也应当成为所有体育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就目前中学体育教学现状来看,使学生掌握一、两项专项技术并不能说明就掌握了终身体育运动的精髓,这同样也不是我们进行终身体育的最终目标。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参与意识会发生选择性的迁移;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又会发现,喜欢体育的人数并没有随着素质教育的升温而增加,有些地方反而减少,学生课上无精打采,课外活动也无章可循,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精神、能力培养又从何谈起?由此可见我们的学校造就了相当多体育锻炼能力不强、体育意识淡薄的学生。因此,为使健康能伴随人的一生,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健康意识、习惯与能力的养成教育,需要广大中小学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循环体系。笔者认为:加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进行终身体育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学校体育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的重要途径。所以树立终身体育教学观是实现“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课题。
叁.树立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观念。教育部吕福源副部长在无锡会议上就讲到:体育的功能是否仅仅是强壮体魄,体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究竟起多大作用?……我认为体育不仅能强壮体魄,而且还能培养孩子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和失败、勇于竞争、敢于拼搏的精神,还能培养孩子对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这段话实际上是对学校体育和体育学科进行目标定位提出的要求,是对多年来认为最反映体育学科特殊的目标是增强体质观念的一种鞭策。也是对我们今后体育教育工作提出的工作要求。在以往的体育教育教学中,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放在次要位置,研究的层次还不够深入细致,主要的研究内容仍然集中在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等方面;忽视了利用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来发展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意志品质、创新意识与竞争意识、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身体能力与自我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与连续性,没有形成完整的教法体系与教材体系。当然我们也不能孤立地看待心理教育观,而必须贴紧实际,进一步增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践中加强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必然联系的研究。所以应当说,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是时代赋予我们学校体育工作和教育教学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四.树立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观念。有人把体育精神视为现代社会精神的缩影,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知道社会适应能力主要表现在人的意志力、抗挫折能力、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等方面。而现代体育教学面对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干部之间,以及班与班之间和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社会关系,它所表现出对人的要求是通过有组织、有协作、有对抗和竞争参与意识的交流进行人的能力培养,所以我们的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实际上是培养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一种模拟。因此在加强学生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意识培养的同时,更应当增强青少年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使之将来走上社会能较快较好地融合到社会生活之中,这是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促进学校体育改革、形成多维体健康教学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当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
结束语:我们应当认识到体育教学目标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正向“健康第一”作质的飞跃,多维健康观要求我们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确立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强调以人的健康为核心,以人的合理发展为根本,突出身心合一、刚柔相济的健身目的;克服对肌肉力量、筋骨强壮和意志磨练的片面强求,强调对身体健康和健身评价的综合性、科学性,改变单纯外部行为度量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效果和健身效果的手段。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先天条件、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区别对待;应当从人的生物体、心理和社会能力等多维体的角度来全面评价体育教学的效益,检验体育学习所取得的效果。不仅要看学生生物体的改造,更要看学生生物体、心理和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以此来指导和加强我们的体育教学实践。当然,在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还要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改善智能结构,不断丰富文化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水平与综合能力的提高,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适应“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多维体体育教育教学的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