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及信息素养的涵义。结合新课程实施以来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 信息技术 提升 信息素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然而,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不和谐的因素。下面就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策略。
一、什么是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信息知识。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通过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它不仅体现着我们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3.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未来的要求。
4.信息道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
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二、制约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几个方面
1、学校的办学品味
根据江苏省近些年高考“一合格”的要求,要求学生必须修完高中必修、选修两部分知识,符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培养目标,但是,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仍有一些学校的领导认为信息技术是所谓的“副科”,由此而带来的是很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着不重视的思想,主副思想严重存在,上课的过程仍然没有学习目标,学习意识不强,学习不够主动,很多学生依赖于老师的指挥棒,老师指学生学,老师不指学生就玩,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小动作很多,有的同学在上机课上玩MP4,边学习边听音乐、吃零食、玩游戏等,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很机械,只顾记忆,没有理解,信息技术课堂又回到了从前。特别是选修课程的学习,Visual Basic程序要求学生理解知识,不能机械的背题,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一味背题,不能与代数必修Ⅱ的知识进行正迁移,使得考试很被动,凭借运气去获得分数。部分学生知识结构零散,不能系统分类,不能正确提取知识。
2、学生个体自身差异与个体间的差异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进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然而,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并不如人意。每一学年开始,我们都对高一新生已有的信息技术现状进行调查。下图是对我校高一新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图表(部分):
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32份,回收有效问卷1172份,问卷有效率为95.13%。
由上图表我们可以看出,进入高中前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并没有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而现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对高中生是一个阶段性的要求,要求高中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深层次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有很多高中生在初中时代就没有信息技术的概念。到了高中以后才开始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决定的,它具有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的。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情境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导致学生的学习也存在差异,学生彼此间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也就存在差异。影响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3、教师业务水平不够
在以问题解决为指向的教学活动中,建构主义主张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原则。即:首先向学习者明确整体任务,如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将学习者带入到完整的问题情境之中,由学习者根据个人的学习风格、元认知监控等选取用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认知策略、方法和途径。信息技术可以为建构主义的这一思想创造条件。然而,学校的办学品味影响了教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课时减少,有些学校甚至不能正常开展信息技术课,只在学业水平测试前给你多加几节课来对学生加强训练,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节奏。因此,有的老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组织不再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上机课,老师讲,学生练,抓紧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就这样,一节课浑浑噩噩的结束了,大大忽视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些老师顶多是一个纯粹的计算机操作者,而不是信息技术的执教者,更谈不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针对以上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1、通过学校行为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
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努力引导教师们树立科研意识、名师意识,全面科学地梳理、提炼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以论文、课件、公开课等各种形式对外展示研究成果。
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组织正常的业务学习;以学术节为契机,通过举行教学论坛努力提升教学人员的专业素养;专家引领:2007年1月,我校邀请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九俊院长为我校全体教学人员作了题为《有效教学》的学术讲座,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李伟胜博士为我校全体教学人员作了题为《如何改善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术讲座,为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我校新课程的实施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邀请专家学者进入校园的同时,还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培训,如数学培训如何应用几何画板进行教学、物理的仿真实验室的应用等;增加兄弟学校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2、通过教师自学自觉提高
我校已经在教师培训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但要使教师利用现代技术的教学技能、教学水平、教学成果能有突破性的发展,并不是一两次培训就能做到的,而必须是长期的学习与实践,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把提高、学习作为工作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流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团队,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才有保障。
二、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
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让学生随时受到信息知识的熏陶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将教学的主动权下放到学生中去,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给学生主动认识,深入思考与探求学习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自己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各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语文的演讲课,生物的野外考察实践,信息技术的设计课等,这些课都可以让同学们在课前收集信息,在课堂上进行相互讨论,相互交流。课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处理,最后总结展示,通过这样的教学既强化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又培养了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叁、建立建全合理的多元评价体系
新课程倡导质性的评价方式,要求评价真实地体现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要求评价结果体现出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全面反映学生发展的情况。新课程所倡导的质性评价方式有很多,如观察、交流、作品展示等,而成长记录袋则是本次课改主要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成长记录袋已经在中小学评价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而在本次普通高中评价领域中引入成长记录袋则是又一历史性进步。新课改将课堂教学看作是一种动态化、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它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生成的课堂应是精彩的课堂,是有生命的课堂,是个性飞扬的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认真分析学情,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教学任务,完善课堂评价体系,努力让学生开展评价与自我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四、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
所谓校本课程,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如《名人风流 巨子足迹》、《电视小记者》、《艺术体操》等。通过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我们感到,校本课程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可以缩小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之间的距离,使课程计划更符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集中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确立优化国家课程,推进地方课程,开发学校课程的新的学校课程观,努力实现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五、努力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个体或团体形式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通过研究,我校一大批不同类别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在校、市获奖;项目设计类《成绩处理系统》、课题研究类《透视当代中学生课外阅读现象》、《东台超市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等5项成果获东台市首届高中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
同学们参与研究性学习可以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而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是贯穿于整个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活动主线。研究性学习最终的结论和成果不是凭空得出的,它需要加工的原料,研究性学习的原料就是各种信息。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研究性学习可以有叁个层次划分:第一层次是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方法工具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第二个层次是能够通过复杂的思维活动来分析处理信息;第叁个层次是运用高超的智慧综合的能力重新组织信息,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意和创意。叁个层次合在一起就是研究性学习要求同学们逐步形成的信息素养。
以上是笔者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分析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影响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一些不和谐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策略。我相信:只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坚持“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理念,坚定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成功,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科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提升信息素养,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主编:王吉庆,副主编:王钢
3、《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主编:胡济良 李尚仁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