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时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想象力是如何丧失的》,印象特别深刻。
这篇文章说的是,某电视台搞了一个智力测验节目。摄制组先来到某局机关,主持人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问大家“这是什么?”台下处长、科长、科员面面相觑,一阵沉默之后,处长说,“这个问题你事先没打招呼,我们不能随便回答,要请示局长后再定。”接着,在某大学采访大学生,主持人又问了同样的问题,结果课堂上一片“嘘”声,一些学生甚至显得有些愤怒:“这个问题太可笑了!”“把我们当傻瓜啊!”第叁组测试对象是初中生,班上一个“尖子生”首先回答,“这是一个零”!几乎所有学生都齐声附和是零;一个学生小声说,“这是英文字母翱!”老师瞪了他一眼。最后,摄制组来到一所小学。接受测试的一年级学生一看到黑板上的圆圈,争先恐后举起小手,“这是一个太阳!”“不,是地球!”“是树上的苹果!”“是我吹的肥皂泡泡!”“是老师的眼睛,她生气啦!”……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不一样。
读完这个故事,我心灵受到的震撼难以表述。
我清楚地记得,小学叁年级时,我周围有很多同学都参加了“奥数”和“华数”(华罗庚数学)培训班。每天放学时,学校大门口就有很多培训班的工作人员,挨个给来接孩子的家长发招生资料,场面火爆得像是周杰伦的演唱会。我是小学五年级参加“奥数”和“华数”培训班的,妈妈说,如果没有好的“奥赛”和“华赛”成绩,就上不了好初中,“小升初”就认这个!从此,每个周末,我都要去参加这样的培训。什么鸡兔同笼问题,追击问题,相遇问题等等,搞得晕头转向。后来上了初中才知道,这类问题用方程来解,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但当时,那些“奥赛”教练(我们被看成一群运动员!)只让我们用他们教的方法解题,其他方法通通算错。
我怀疑,华罗庚小时候难道也是这样学数学的吗?我以为,要是华老先生还在世,一定会痛批数学教育界的这些歪嘴和尚。
上了高中,老师说,高考就是一场战争,平时训练就是一场场小规模的战斗,高考那叁天就是决战。我们这群青春期的少年就这样被绑上了战车,日日夜夜被各种作战命令驱使着向各种难题“开战”。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被选择,唯一的自由就是“服从命令听指挥”。课堂上我们已经习惯了老师说的都是对的,我们所有的习题都只有唯一的结果,我们所有的考试都有标准化答案,我们既没有时间也不敢去进行批判性的思维!否则我们就会被“游戏规则”淘汰出局。
我们的好奇心、想象力、怀疑和批判精神就这样被无休止的考试、排名所磨灭。我们的头脑和思维方式已经被“训练”成了“机器”,只能按照预先设置的“程序”进行“操作”。我们学到的知识与日俱增,而想象力和创造力却在每况愈下!我们虽然做了无数深奥的习题,却没有掌握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记得有一项研究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其批判性思维度高度相关。可以说,批判性思维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前提条件,是衡量一个人思想认识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读罢《科学的旅程》,我发现,科学史上那些所谓的天才,在有一点上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比一般人更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笛卡儿、拉瓦锡、达尔文、魏格纳、摩尔根、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费曼……在他们的青少年时代,这些科学伟人曾普遍接受过批判性思维熏陶或者训练,发展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他们在一生中掌握了“学习什么”和“研究什么”的主动权,享受着自由探索的乐趣,而绝不是什么“题海之战”。
反思是必要的,反思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批判能力。《科学的旅程》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当前我们的教育中最缺乏的就是“批判性思维训练”,而“我们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需要明晰而又具有批判性的思考能力”。但愿我们的学校中,多一点这样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少一些以“中考”、“高考”为目标的“应试训练”!
《科学的旅程》
(美)雷·斯潘根贝格黛安娜·莫泽着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