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成人国产电影传媒一区

您现在的位置:东台中学 >> 新闻中心>> 教育新闻>> 正文内容

教师痛斥严重的基础教育之痛:浮躁之风日盛

文章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5日 点击数:
      近段时间,“绿领巾”、“三色作业本”等教育事件相继曝光,引起社会热议。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再次浮现:择校之风越刮越猛,应试教育越抓越实,学校大门越关越紧,学生体质越来越差……校园不再宁静,教育渐失本性!
  有一份对于我国学生幸福感的权威调查显示,学生的幸福指数呈现倒金字塔型,即幼儿园小朋友最幸福,小学生其次,初、高中生最不幸福。也就是说年龄越大越感到痛苦,知识越多越远离快乐。这一现象发人深省。
  当然,它和学生的压力、责任感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有关系,但更与当下基础教育给予了他们过多的挫折、堆积了过分的要求、赋予了过高的期望密不可分。我们时常赞扬某某孩子“真懂事”,其实更多的是看到了其少年老成,更愿欣赏的是他能承受一些不该承受之重!这是对教育的扭曲,对成长的误解!
  求学应该成为一种洒满阳光、洋溢欢乐的美丽生活!我们不能奢望在塞给学生几年、十几年的挫折与痛苦之后,他们能够拥有收缓脚步、赏花览景、吟唱生活、赞美幸福的情怀气度!一种总是让学生“受伤”的教育,绝非好教育,更非真教育!
  观眼下之教育,浮躁之风日盛,功利之举蔓延。生源战、重点校、尖子班遍地开花,求全责备、以偏概全、揠苗助长积重难返。我们正在以经济社会追求骋顿笔增长的原始冲动追逐着升学率的简单提升,以工厂公司制造产物的流水线方式机械地复制着教育!这是基础教育之痛。
  “教育是慢的艺术”,来不得急功近利,带不得虚假浮躁。基础教育的对象是未成年人,他们既天真烂漫,又个性鲜明;既天资聪慧,又童心不泯;既天性热忱,又善感多愁。多样性、多变性是其性格特质,复杂性、反复性是其成长底色。这就要求教育者有平和平静之心,宽容包容之情,公平公正之义。给成长一些时间,予教育一分等待。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做到平和看成长,平等待学生!
  何谓“平和”?“平和”就是一种“农人”情怀。面对缓缓生长的庄稼,有经验的农夫总是不紧不慢、不急不躁,悠然自得。这是予以生命的一种尊重,对成长的一分理解。这是经验,更是智慧!
  一位生物学家在散步时,看到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蹲在一个地方,长时间一动不动,他感到很奇怪:小家伙在干什么呢?于是他来到小男孩身边,蹲下去仔细观看才恍然大悟,原来小家伙在观赏蚂蚁搬家!他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时只有“蹲下去”并予以足够的耐心才能洞悉小孩的内心世界。
  这就是一分平和!教育渴望这份平和。
  何谓“平等”?“平等”就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一种发自内心的理解与尊重。它蕴藏在老师的心里,折射在老师的眼中,饱含在老师的话里,显露在老师的手上。
  一位心理学家去拜访一位友人,给他开门的是一名叁四岁的小朋友,于是他蹲下去,对着小孩子说“我叫某某某,今年45岁了。请问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啦?”这是一种怎样的尊重啊!
  一般的情形是:别说大人遇到懵懂不知的小孩,就是成人间的相见,开口就是“请问阁下尊姓大名,高就何处,贵庚几何”之类。心底压根儿就没有这样的意识:你在索取别人的信息时,你为什么不主动先通报自己的信息呢?这需要一种发自心底的尊重,呼唤一种浸润骨髓的平等。
  教育的本质是予人自由、幸福和力量,教育的本真是传授真知、传播真理、传递真情。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里去!”教师的心走进学生的心,学生的心融入教师的心是教育赖以成功的心理基础。学校推开校门、老师打开心门,让师生心灵共融,让教育浸润阳光。

  这是教育的真谛!(江西师大附中 胡云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