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成人国产电影传媒一区

您现在的位置:东台中学 >> 教育天地>> 道德建设>> 正文内容

如何构建和谐生态的班集体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26日 点击数:

和谐,是时下接触最多的一个话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生态班集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构建和谐生态班集体就是让学生在健康的集体舆论和舒畅的心理气氛中,通过浓郁的班级文化、多样的人际交往、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和谐生态班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老师之间的和谐,学生之间的和谐,师生间的和谐,家庭与学校的和谐。在这四者之间,班主任是核心,是桥梁。一个和谐生态班级的构建离不开班主任在科任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任课教师

之间关系的协调,离不开班主任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第一、以人为本,协调好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

很多班主任可能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觉得当班主任只要管好班上的学生就行了,至于任课教师,与班主任工作关系不大。但按照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教育活动应该是一个双主体的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同样是主体。在班级管理中,任何忽视任课教师教育功能的看法都是错误的。良好班风的形成与一个有团结而乐于奉献的任课教师队伍是密切相关的。

 同时班主任必须有效地化解任课教师之间的矛盾,不能因为想息事宁人而对矛盾视而不见,更不能为了安抚一个教师而对另一个教师评头论足。一般来说,任课教师之间,问题比较多的就是学习时间的分配和作业的布置了。对于时间的分配,我们要尽可能地充分讨论,统一意见,拿出具体的方案,使各学科的时间安排都有章可循。

第二、以人为本,协调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人本主义的教师观认为,“教师角色应有别于传统教师,他并不重视认知的,也不握有所谓‘正确答案’,他不过是一位愿意帮助学生探索可能答案的人,教师就应如同罗杰斯所描述的那样,他应是一位‘促进者’。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发展的‘促进’,而不是传统教育中对学生的‘训练’或‘教导’。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按照人本主义的教育观点,如果课任教师不能保持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关系,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要积极主动地去协调科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从培养感情这个角度出发,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两个方面,协调任课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叁、以人为本,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关系

人本主义教育的学生观反对将学生个人组织化,它期待学生个人能成为教育的中心。人本主义的教育关注的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才。老师的作用在于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一个良好、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在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使学生有高峰体验,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班主任首先必须建立规范、合理、适用的班级管理制度。只有适合学生,能够起效,才是对的。简单地讲,班级管理制度必须遵循规范、合理、适用的原则。规范是要求符合现行的所有法律法规,合理是要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适用是要与班情相适应,要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要有可操作性。其次,班主任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并将学校、班级的要求内化成学生的需要。

第四、以人为本,协调好家庭与学校的关系

人本主义的家庭教育观认为家长应解决学生心理问题。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学校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成才观,家庭教育只注重学生的学生成绩的培养,缺少全面的素质培养。许多学生在校表现出对学习出于一种外的压力去学习,心理问题诸多,为此家长应尽量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当然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对那些至今仍不知努力学习的学生还是要增加一点压力。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同时也要降低过高的期望,让学生和家长心里有“底”。家庭教育是每个人受到的最早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教育。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心情往往受家庭的影响较大。

作为班主任,使家庭与学校间和谐,应做到“将心比心,以情动人”。让他们在感受到老师对他们孩子关心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学校和班级的认可,从而为和谐的家庭与学校关系做了良好铺垫。

如今,“和谐”成为社会的高频词,“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和谐校园”等应运而生,顺势而上。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消除不和谐的音符,唱奏出和谐的主旋律,这是班级管理与建设的一个永恒主题,需要我们为之不懈付出,尽力探求。

下一篇:生态德育链的重要环节[ 12-26 ]